據史料記載,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了人工栽培茶樹的現象,並以茶當菜食,也拿來當藥用。
在戰國時期,茶還沒有作為普遍的飲品。在《周禮·天官·膳夫》中記載:“凡王飲六清”。也就是說,周王平時要喝的飲料是“六清”。注解中稱“六清”為水、漿、醴、?、醫、酏。其中水自不用解釋,漿是米汁,醴是淡酒,?是涼湯,醫是濁漿,酏是薄粥。很顯然,“六清”裏面並沒有茶。可以說,茶在先秦時代還屬於非主流飲品。
在電視劇《羋月傳》裏,有一個鏡頭,是羋月與羋姝在閣中聊天,讓身邊的婢女去沏茶,雖說這個有待考證,但是作為楚國王族,能喝到茶,確實不是一件難事。這還得從中國茶起源之說談起。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流行喝茶的只有偏安一隅的巴國和蜀國。中國茶起源於西南,大致以大婁山和橫斷山脈為主體的雲貴高原以及江河縱橫的巴蜀地區是茶葉的原產地。
晉代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巴蜀人已經將茶葉作為稀世珍寶進貢給周武王了。所列貢單中特意提到:“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篛香茗”,從這裏可以看出,這裏的貢品茶已經非是野生,而是人工栽培的園中香茗了。由此可見,古巴國中對於茶葉的開發利用已經非常成熟了。
古巴國之西,是當時的蜀國,其境內也生產茶葉。西漢揚雄《方言》記載:“蜀人謂茶曰葭萌”。而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末代蜀王的弟弟就叫葭萌。後來,他所在的封地(今四川廣元市境內)也叫作葭萌了。蜀王的弟弟,放在清朝也是親王級別了。他不僅以茶作名,還以茶名其封邑,可見茶在古蜀國也非常流行。
蜀道,是出名的艱險難走。戰國以前,由於地理的原因,當時的巴國、蜀國同諸侯國的交往甚少。茶葉,也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階段。除去偶爾進貢,茶這種美妙的飲品,幾乎成了巴蜀人的專利。沒想到,在不久之後,華月之夫秦惠文王滅巴蜀之後,這個貢品也隨著開始普及起來。
西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結果,秦軍大破蜀軍於葭萌關。至此,古蜀國滅亡。不久後,秦軍又滅了巴國。巴蜀兩國,徹底劃入秦國版圖。戰爭摧毀了王朝,也打破了文化壁壘。至此,流行於巴蜀一帶的飲茶習俗開始向外傳播。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這裏說的“秦人取蜀”,也就是秦惠文王興兵伐巴蜀的“光榮事蹟”了。
如果沒有秦惠文王的野心,茶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走出巴蜀。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秦惠文王倒算是推廣中國茶的有功之臣。
在惠文王死後,由惠文王后所生的秦武王即位。武王在位三年薨逝,由武王之弟、也就是羋八子(八子,是羋月嫁給秦惠文王之後的封號)所生的公子則即位,即秦昭襄王,華八子因此成為王太后,從此開始了長達四十一年的臨朝稱制。
《後漢書》稱“唯秦羋太后始攝政事”。同時,她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漢承秦制,後來皇帝的母親才都尊稱“太后”。秦代(2300年以前),茶葉便開始當作茗飲,調煮,羹飲,也當藥用。
因此,羋八子也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喝到茶的太后。
文章轉載自:微信 - 茶文化